我国集邮品发展历程
栏目:集邮知识 时间:2004年12月9日16:43
  集邮品是指利用邮资票品、邮戳及仿印邮票图案制成的特殊商品,包括首日封、纪念封、镶嵌封、年册、专题邮册、邮折、极限明信片、盖销票、邮戳卡和以邮票图案制作的金银制品等。我国集邮品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初始期(1957年~1960年):1957年11月7日发行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纪念邮票首日封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枚首日封,发行量1000枚。这时,集邮品品种很少,除了首日封,邮折、极限明信片都还没有。集邮爱好者主要从事邮票的收集,对信封、明信片、邮戳的收集并不是很普遍。由此看来,1957年新中国第一枚首日封的发行,是集邮品收集在我国起步的标志。
  徘徊期(1961年~1966年):这一时期,首日封的印量增长不大,在1000~2000枚左右,编号票首日封每种发行量约2000~3000枚,个别品种可达5000枚左右,而邮折、邮册等集邮品只偶尔出现一两个。这时候的收藏者数量很少,加之当时生活艰难,对集邮品的需求量不大,因此,这一时期的邮品发行量很小。
  复苏期(1972年~1978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集邮被认为是“封、资、修”,集邮公司被迫关门。1966年5月10日《服务行业中的妇女》邮票首日封发行以后,集邮品就此中断,一直到1972年7月10日编29-32《轮船》邮票发行的时候,首日封才又出现。这时的首日封是把邮票贴在中国邮票出口公司的一种对外通信用的信封上,销外文戳而制成。此状况一直延续到1978年。这一时期,纪特邮票首日封的发行量约5000枚,个别品种可达8000枚,最多的达1万枚。
  发展期(1979年~1995年):这一时期,集邮市场先后经历了高潮和低谷,集邮品发行趋势也呈现出由高到低的过程。以生肖邮票首日封为例,第一轮中著名的猴票首日封当时只发行了9403枚,鸡票1.9万枚,随后其他生肖邮票首日封的发行量逐渐攀升,牛票29万枚,龙票59.6万枚,到蛇票已达到108.9万枚。第二轮生肖票中,1992年的猴票有171万枚,鸡票251万枚,狗票147万枚,牛票66万枚,到马票就只有20万枚,又回到了1984年的水平。
  膨胀期(1995年至今):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不是数量的增长,而是集邮品品种的创新和增多,基本上各类品种均有涉及,贵金属制品日趋繁多。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化,集邮品已突破了传统的收藏领域,进入宣传、公关、礼品领域,拓展出了新的发展空间。
来源:中国邮政报 作者:赵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