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风景》邮票的印制
栏目:邮票知识 时间:2005年4月24日21:24
    《黄山风景》邮票的印制 

  早就听说邮票发行局有发行《黄山风景》邮票的计划,宋兴民局长也曾几次把我叫去,在他的办公室里,看了很多黄山的照片,也看到几张邮票设计稿,宋局长带着踌躇不定的表情问我:“你看这样的图稿怎么样,是不是太简单了?”征求我对《黄山》邮票设计和印制的意见,我看了有关的照片和设计初稿后提出了一些个人想法:“这几张图稿看起来不是很丰满,但主景画得很完整,近景和远景交待得很清楚,色彩很简练鲜明,主次分明,缩小后也许出效果,可以抓紧时间先做几个图试试。”并主张:“以雕刻版为主,与影写版相结合,用1色雕刻版与2色影写版套印的工艺印制”。宋局长似乎有些欣赏我的主张。 

  1962年11月中,邮票发行局下达了《黄山风景》邮票的订印函,并提出为了在技术上能密切配合,建议雕刻人员能暂时住厂工作,还建议以邮票厂的技术科为中心组成工作组,负责研究、解决有关的技术配合问题。接到订印函后,厂领导很重视,主管生产的倪贯一副厂长及时召开了生产会议,专门研究《黄山风景》邮票的印制问题,特别是如何和设计、雕刻配合协作的问题,会上对影雕套印的工艺技术问题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同时对印刷机的操作、擦墨系统的掌握及擦墨布的准备等问题都作了部署。我主要负责工艺技术方面与设计、雕刻的同志进行沟通、磋商。 

  在技术科主持的工艺研讨会上,凹印车间包括照相分色、修版、连拍、拼版、碳素纸制版、雕刻过版、印刷等各工序的主要操作人员,邮票发行局的设计、雕刻和主办人员,以及厂生产科、技术科、材料科、设备维修科的负责人都参加,因为这套邮票枚数多、工艺复杂,难度相当高,在我们厂里是一项大工程。通过工艺研讨会,使设计、雕刻的人员和制版、印刷人员增进相互间的沟通、了解,彼此取长补短,把邮票画面印制的更加精巧,艺术效果更好;材料、设备、水暖、维修方面的人员通过工艺研究,进一步认识到本岗位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了解如何做到优质服务,保证生产第一线的需要。在工艺研究会上,我进一步提出:“这套邮票要用1色雕刻与2色影写套色印制,而且以雕刻版为主,影写版为辅,意思就是画面主要形象的轮廓和重色调处都要用雕刻版的线点来表现,而且要做足,而原稿上的色彩变化和细微层次则用影写版来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发挥两种印刷方法的优点:从技术上讲,雕刻版的粗线条可以压住影写版的色彩层次,使套印时不致出现明显的误差;从艺术上讲,雕刻版的线点可以充分表现山石古松的轮廓和造型,而影写版的色彩和层次作为补充,可以使黄山风景的画面更加丰满。”大家都同意这样的工艺做法。设计者对每个图的要点又提出了一些要求,雕刻者在一些雕刻线条下刀走向问题和过版、印刷擦墨的操作者交换了一些意见。雕刻师孔绍惠同志建议邮票画面加文武线框,外框粗、内框细,连间距在内不超过1毫米,加框后感觉上好似画面加上了镜框,使画面更为完整,而且对印刷套印也有好处,影写版色彩都能被雕刻版线框压印在框内。大家同意加文武框,但1毫米太宽了,经讨论后定为不超过0.7毫米。厂照修组的同志提出有几个云雾面积较大的画面,云雾主要用影写版做为好,雕刻版做的话将会偏深,感觉上太硬,会影响画面的总体效果,大家表示同意。这是一套大套的、又是技术要求极高的邮票印制任务,为了能积累经验,先从容易出效果的几个图做起,大家议论结果选上了第2个图“迎客松”、第3个图“后海松石”、第5个图“天都远眺”、和第8图“梦笔生花”共4个图先做,分由4位雕刻师分头刻版,我与几位雕刻师又认真地对每个图作了分析研究,主要是在线点的深浅粗细上商定了共识,至于线点刀法的运用都由雕刻者根据自己的艺术风格自由发挥。 

                          

                            

    在邮票原钢版的雕刻过程中,几位雕刻师都多次约我去看他们的进度印样,共同切磋。大家都很重视,颇下功夫,领导也抓紧得很紧。到1962年末,《黄山》邮票的第一批4块雕刻原钢版已经先后完成交厂,我们看到雕刻原版的印样,大家觉得效果甚好。为了抓紧时间,大家积极性很高,连1963年的新年都没有完全休息,雕刻过版工序就开始淬火、过压小钢轴、接着就在雕刻过版机上压制雕刻印版。同时,根据邮票原稿并参照雕刻原版印样的效果,影写版照相、制版各工序也开始启动自己的工艺流程。在印刷过程中,上下工序配合默契,自我要求严格,大家齐心协力,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黄山》邮票印出水平来。开始打样时,各工序的操作人员都围着“唯发”机周围来看,都想及早看到套印效果如何,本工序的操作是否到位,心脏跳动都加快了。当然整个印刷过程不免有多次返工重做的记录,然而大家的心情是积极向上、非常愉快的,因为这也意味着操作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最先打样成功,被发行局批准付印的是第3图“后海松石”,接着是第2图“迎客松”、第8图“梦笔生花”和第5图“天都远眺”。其中效果最好的要推“迎客松”,雕刻版的黑墨套印影写版的黄、蓝两色,显得色彩、层次都较自然丰满。有了4枚邮票已经成功开印的经验,再做其余12枚邮票似乎心里有了底,踏实多了,于是大家高高兴兴地欢度1963年的春节。 

  以已经付印的前4枚邮票为样版,仍要加强与设计者、雕刻者的沟通、切磋,密切本厂各工序的上下联系和配合协作,连续生产其余12枚邮票,在生产过程中比较顺利打样成功的是第6图“剪刀峰”和第16图“蓬莱三岛”;而返工最多的是第10图“西海云潮”和第14图“石猴观海”,因为这两个图都有较大面积的云海,在雕刻原版上都刻上了不少线点,制版后打样时,云海的线点不是太深了就是太浅了,重做了好几次。到8月末时已把16个图全部打样成功并陆续付印。当然在这期间,凹印车间还同时穿插着印制生产《第2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熊猫》《金丝猴》等其他纪、特邮票。 

  《黄山风景》邮票于10月15日发行后,受到社会上专业人士和集邮爱好者的喜爱和好评,厂里参加生产制作的同志都受到很大的鼓舞。我也从中冷静地进行思考,认为这套邮票共16枚是少有的大套特种邮票,而且是影雕套印,工艺难度很大,对年轻的北京邮票厂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最后的印制效果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不是16枚中每一枚邮票效果都很好,如第1图“玉屏峰”、第4图“清凉台”单独看的话都不是太好看;第8图“梦笔生花”的构图有缺陷,如果把“梦笔”主峰往左移动2毫米,略微居中一些,可能构图会舒服得多;第7图“万松林”和第12图“东海观潮”的云雾太秃,这主要是影写版部分的失误,没有把云雾效果做出来;又如第11图“黄山古松”的构图和古松的造型都十分好,但最前面的山石太平、太浅,没有与松树拉开层次,如果把影写版的紫灰色多做出一个层次,把最深的层次衬在山石处,山石的雕刻版部分也可再深一些,把山石和松树分开,效果肯定会更完美。然而《黄山风景》邮票的整套效果特别好,如果把16枚邮票依次放在一起,则黄山美景中山林云海,奇峰古松,此起彼伏,色彩斑斓,美不胜收,饱览眼底。这也是邮票设计者孙传哲先生对于大套邮票的设计构思的高明老到之处。 

  《黄山风景》邮票的图稿设计极具特色,初看时似乎略嫌简单粗糙,但深入研究时却发现图稿的表面蕴藏着邮票设计者内在的宝贵经验,即充分估计到图稿缩小到邮票尺寸后的效果,在其构图、色彩、层次的处理方面都作了适度的放宽,且具有相当准确的分寸感,同时他把黄山主体形象描述的特别突出,从构图、色彩和层次的处理上,黄山主景都是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上,把主景形象画得最细最完整,而其他的陪衬远景则比较放松;在原钢版雕刻和影写版制版、印刷方面也都抓住了这个规律。以雕刻版粗犷豪放的线点表现黄山主景的山石、松树,使之雄伟挺拔;用影写版的色彩、层次的细腻变化,表现主景和远近山峦的微妙色调,使之画面丰富;在印刷方法上两种不同印刷版相互结合,扬长避短,互为补充,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这套邮票所以能取得较好的质量水平,可以归结为领导重视,组织有方,各环节配合默契,艺术、技术发挥出色,齐心合力的经典杰作。
来源:《集邮博览》 作者:董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