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邮票上的甘肃彩陶
栏目:邮票知识 时间:2012年8月29日18:1
                      

    我第一次见到被世人称作“彩陶王”的大陶罐是在1996年,那年因为工作关系,陪“外交部驻外使节赴甘肃考察团”一行十余人到省博物馆参观。曾任博物馆副馆长、时任甘肃画院副院长的赵正先生,也就是我省著名书法家黎泉也陪同参观。

  在丝绸之路展馆里,“彩陶王”的大陶罐摆放在展厅的中央,大陶罐高约半米,直径一尺有余,偌大的陶罐安放在台座一米高的玻璃展柜上方,显得更是气度非凡。

  据赵正先生和解说员介绍,“彩陶王”的发现是在1949年8月的一天,地点在当时的甘肃永靖的三坪村,发现人是三坪村村民戚永仁。那天雨后,18岁的戚永仁带着兄弟搬家,当他们行至三坪村地嘴附近的一个土坎下时,忽然发现有一汪脸盆大的清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光芒。当戚永仁小心翼翼地扒去清水周围的泥土时,一个橙黄色的高大彩陶罐便呈现出来。1954年,中国科学院黄河考古队甘肃分队考古专家翟广炜先生来村子普查文物,找到他家,他就把这件珍宝无偿献了出去,这陶罐便是“彩陶王”。

  据介绍,这件“彩陶王”学名叫瓮,属马家窑文化,距今约4800年-5200年,现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旋涡纹彩陶瓮。瓮高49.3厘米,罐体肩部最大直径33厘米,肩下部有4只提耳,最宽处为36厘米。瓮平口,短颈,阔肩,腹部逐渐下收,平底,系泥制红陶。陶器外壁用黑彩绘出上、中、下三层纹饰。上层为花卉纹,中层为旋涡纹,下层为水波纹。上层的花卉纹和下层的水波纹,纹带较窄,中层的旋涡纹纹带最宽,是主体花纹。“彩陶王”还绘有4个波浪式大旋涡纹,每个旋涡纹都围绕其中一个点旋转,构成浪推浪的卷浪式,三角形空间又绘同心圆纹。上面画鸟纹,下面有爬虫和拟似葫芦纹。

  “彩陶王”是我国先民们智慧的结晶,是新石器时代彩陶的代表作。这件彩陶瓮是国家一级文物,曾多次出国展出,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1990年4月10日,邮电部发行了T.149彩陶邮票一组4枚,第三枚面额为30分的便是“彩陶王”图案。

  1996年11月15日邮电部发行了邮资图分别为涡纹彩陶和绳纹彩陶的邮资封PF7一套两枚,第一枚的邮资图就是“彩陶王”,胶版印刷压凸,信封背面印有“压凸邮资信封是我国邮政发行的邮资封新品种,其特点是邮资图案中文字面值及部分图纹凸起,有立体感,防伪功能好”的文字。

  1997年12月15日,邮电部发行了PF9沙井文化(压凸型邮资封),1套1枚。邮资图为“双耳圜底彩陶罐”,邮资图案是—双耳圆底,在我省天祝县董家台出土,彩陶罐制于公元前800-公元前600年。

  2000年3月1日还发行了《世纪之交千年更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种邮资明信片一套10枚,其中第六枚的图案左面也用的是彩陶王的图片。

  2001年6月12日,中国和比利时联合发行了2001-9 “陶瓷”邮票一套两枚,其中代表我国彩陶的一枚邮票图案就是双耳鲵鱼纹彩陶瓶,甘肃省博物馆收藏。这是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晚期器物(庙底沟类型的年代据碳十四测定为公元前3900~前2780年)。该瓶1958年出土于甘谷县西坪遗址。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馆藏一级文物专家确认组将其定为国宝,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工艺美术价值。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吴申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