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补笨拙
栏目:币卡方圆 时间:2005年2月3日10:4
我玩古钱也有许多年头了,可以说是玩出了一点儿感觉,玩出了一份情结。只要古钱在手,一摸一看,一掂一量,感觉也就随性而来。由于日积月累,“钱币谱”基本了然于心,加上钱友与老师的指点,久而久之,对钱币的目验玩索,也就得于心应于手了。至今说起古钱币里面的名堂,总是那样的兴致勃勃,话题还是那样的多。久远的朝代不说,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的钱币才基本得到统一。币型外圆内方,即我们常说的“方孔钱”,当时可真造了不少的“半两”秦钱,同时也成为法定的货币。到了汉代依样画葫芦,出了个“半汉两”。汉武帝时别出心裁,又弄出了个“五铢钱”。王莽更是稀奇古怪,兴趣之余,又造了“货泉”、“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大布黄千”、“契刀”、“一刀平五千”等货币,别说在使用中兑钱换算,就是记币号也要花上很大的精力。但因这些铸币工精型美,铜质优良,史戏称王莽为铸币“第一高手”。三国、两晋、南北朝铸钱毫无建树,连改头换面都不愿意,只有延用前期的货币。唐代时期李世民改弦更张,“开元通宝”开创了“通宝、元宝”冠名称谓,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宋代钱从太宗皇帝开始,就以皇帝的年号铸钱,同时开创了皇帝、大臣、书法家书体铸钱的铭文形式,字体有行、草、篆、隶,书法十分精美,特别是现今书法界推崇的“金体”。辽金时期,虽铸钱不精,但钱上的“八恩巴文”至今还为收藏者所推崇。元、明、清各代,始终沿用宋钱模式,形式之多,数量之巨,为中国历代铸钱之最。说的是故事,玩的是古钱。通过对古钱币多年的收藏和鉴赏,我便更珍惜古钱情结中的悟道,悟其物,思人生。 

    古代的钱币是历史的载体,经历千百年的流变,在这浩如烟海的长河中,与人相随,演绎了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一枚小小的铜钱,记载着一个时代的兴盛衰败。赏钱忆史,领神韵,吸精华,观历史,究人物,除清吾之心,明吾之目,正吾之为,其实更主要的是可补吾之笨拙。(王霏)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王霏